这一年相对而言平淡得多了,大体上没有离开过北京。主要是真正开展了硕士期间的研究工作,也为以后开了一个头。

工作上今年整体都是围绕着知识图谱的应用展开的。完成了一个横向的使用结构化数据库的问答项目,硕士题目也做了一个比较新的NLG方向,投出去的小论文则是有关知识库的表示学习的。可能以后的工作还会继续围绕着NLG所展开,于是最近也搞了几本非虚构写作的书来看。 今年还做了一件事是坚持分享一些论文的介绍,大概做了三五个月,但后来开始做自己的事之后也是频率大大降低,明年需要减少到自己能接受的一个量。

再说读书。这一年大概认识了连城三纪彦和伊坂幸太郎两个人,相对而言更喜欢伊坂一些。从想象力、新鲜感、温柔等等方面都能看到伊坂的趣味。 其他值得一提的书还有一些,包括世纪三部曲第一部《巨人的陨落》、一直仰慕的玖羽大大翻译的《百亿之昼,千亿之夜》、复旦陆铭教授写的《大国大城》,以及补习的经典《东方快车谋杀案》,和被豆瓣删除页面的禁书《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这些书所营造的氛围对今年构建思考很有帮助。

今年完成的文章中主要探讨了一下生成式模型和判别式模型的对立的问题,我想这也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得到一些印证,具体能用“生成式的世界观”与“判别式的价值观”来建立二者的联系。如某同学的毕业论文所言,如果我们有足够强的能力,可以直接操作概率模型,而并不需要做这些区分。但现阶段我们只能通过引入这样的过程来帮助我们建立概型。很遗憾的是,我们却往往因为这样的引入而陷入了无意义的争辩。

学习是我们建立对世界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习得了理性,然而理性却让人自大。有太多的人都没有意识到,世界上有逻辑所不能做到的事。不止外行的情感判断很重要,自己的情感倾向也依然很重要。如《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作者所言,往往很多研究往往以很理智的口吻去叙述,通过数字和事例让人平复,看似很理性实际却很懦弱,连一句明确的负面倾向都不敢表达。放到我们日常,从讨论男女人渣到讨论日本侵华,假装理性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没有直觉的理智只会是盲目的。巧合的是,在模式识别或机器学习学科中常会提起的生成式模型与判别式模型也有类似的特点。一个生成式的模型往往特别清晰,而判别式模型往往有更好的拟合能力。我们并不能因为判别式模型根本没有完整的解释框架就拒绝其判断,也不能自诩专家就拒绝外行的看法。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对方的意义,从多个方向去交流才是唯一解决之道。与此类似,《大国大城》反复强调了大城的重要性,能看到作者苦口婆心又有理有据、带着自己明确情感的行文,可以说这是一个做学问的人应该去做的尝试。

金无足赤,认识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行。科学需要有人情味,大概是今年最重要的一个收获。来年希望能正常考上博士生,继续做当前的一些研究。